电影讲了两个数学天才在加密与解密领域里博弈的故事。

对手盘是加入了美国密码团队的数学教授,我方是洋教授的中国弟子,来自江南容家的容金珍同志。

容金珍是个患有自闭症的数学天才,因为是私生子,从小不受待见,所以和一个善于解梦的洋人老头生活在铜镇梨园里。

老头去世后,他被当大学校长的本家族叔接走,因为是少年天才,破格读了数学系,毕业后,加入了我们的密码破译部门,神秘的701。

他的对手盘,美方的加密团队的核心人物,是他学数学时的洋教授。

电影就围绕加密与解密,这对师徒的较量展开。

容金珍有个特点,就是每晚必做梦,做梦必记录,他时常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区分,但他总能从梦境中找到灵感,多次破译美国人的密电,立下大功。

在电影的最后,师徒俩的梦境重合,他走进了对方的梦里,这个结尾非常有趣。

我们要理解,这部电影的时间跨度很长,还牵涉WG时期,都是不太好拍的内容。

所以电影的落脚点,还是着手于正能量。

容金珍同志耗尽了所有的心血,是因为想要尽快破解密码,实际上他最后也是心力憔悴的离去。

这是一本正能量,主旋律的电影。

但我想写一点电影以外的话题。

首先,不是什么都可以简单的用“他都是为了我们”来解释。

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金庸先生爱我们,但你非要说他是因为爱我们,所以耗尽心血写了14部优秀的武侠小说,多少有些牵强。

我们都清楚,金庸的父亲是怎么去世的。

同样,电影里面也有展现,WG时期,容金珍的家人,因为出身的原因,被当作资本家……

其实影片里展示,他们做过很多好事,帮助过很多人。

即便我们不考虑容金珍立了那么多功,单单看他的族叔,叔母,当年也是尽力保护容金珍的上司,甚至亲自为其操刀动手术的存在。

所以,这话怎么说呢,我倒不是说咱们都是乌合之众。

我只是说,大众似乎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爱,那么值得爱。

那么换言之,有时候那些伟大的人,他们做了伟大的事儿,之所以伟大,恰恰在于,哪怕对于乌合之众,哪怕对于不值得爱的人,他们依然做了。

这句话有些拗口,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懂。

这是第一个不同的看法,当然,我完全理解电影为什么那么拍,因为只能那么拍。

你总得讨好观众,观众就那点水平,有啥办法呢。

其次,我的另一个不同的观点在于,我觉得,数学天才解密,只怕不是电影里描述的这样。

当然,我完全认同电影这么拍,因为只能这么拍。

你得拍成两个武林高手对决,才有观影效果,才有人看得进去。

但咱们现在是写影评,有话直说,我就不需要顾及什么效果,什么谁看得懂看不懂了。

实话实说,现实生活中的加密与解密,不太可能是二人对决。

容金珍的洋教授,他不可能设计一个密码,就专门为了给自己的中国弟子下套。

站在美国的角度,人家的密电要防的也不是一个国家,前苏联要不要防?

站在我们的角度,我们那么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只有一个天才。这一点,我们知道,美国更知道。

如果你真的专门针对容金珍的思维习惯,思路缺陷,设计一个密码,那要是被别人破译了呢?

密码可是关系美国信息安全的工具,能这么儿戏么?

当然,电影不能这么拍,电影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人生就是一段不断地破译密码的旅程。

真是这样么?

也许大多数观众会这么想,但我相信,这不可能是容金珍这类天才的想法。

我在现实生活里见过的那些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几乎没有一个人,是电影里描述的,那么想问题的。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路破解密码,实际上是什么?

其实就是没活明白嘛。

因为导演知道大多数人都没活明白,为了收视率,只好让天才跟着咱们一起降低维度,好让大家能看懂。

把天才描述成打怪升级,好比人家设一个关卡,你破一个关卡。

大家以为的天才是站在和大家相同的维度下,去破解出题人设置的密码,就像我们打小做作业应对出题老师的过程。

其实不是这样。

天才实际上是站在一个更高维度的世界里,才会一眼就把你给看穿了。

所以才有了那句《教父》里的经典台词,一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辈子都看不透真相的人,能是一样的人生么?

我那天第三部分里面讲的画皮牛顿的比方,还记得么?

如果你把自己压缩成二维生物,你生活在画卷里,一阵风吹过来,试问你怎么可能看到画面的褶皱?

你看不到的,因为你本身受到那幅画的局限。

聪明人在描述复杂问题时的表达方式什么?是站在画卷这个维度里去描述褶皱么?

那怎么可能做到呢?

你去读老子的《道德经》,他怎么说的?

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聪明人在描述复杂问题。

道这个东西是不可能描述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此时此刻,你就在道里面,地球在道里面,太阳系在道里面,宇宙也在道里面,你所认知的一切定理,公式,包括你的语言系统,全都在道里面。

就像画皮里的生物,你所有的一切认知,都仅仅是画的一部分。

2022 twobaby.net 冀ICP备20013543号-2

冀公网安备1301080200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