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插入了大量手绘动画来表现孩子们与癌症的斗争。如果说电影的现实戏份体现了孩子们的乐观和希望,那么动画戏份体现的就是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动画里的孩子们不再是躺在床上的病人,而是和蓝色巨人(癌细胞)英勇作战的战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装扮和武器,非常帅气。
《816》预告截图
魏德圣曾考虑过是否要拍摄给孩子做手术的场面,最后还是觉得过于血腥,不符合整部电影的基调。而借助动画的形式,电影既保留了与癌症对抗中艰辛残酷一面,又不会让观影者(尤其是儿童)觉得不适,还能形象生动地传递出“与病魔作战”的理念,可以说是最合适电影题材的表现手法了。
如果说电影中孩子们给人的印象是活力和勇气,那么他们的家长给人的印象就是平等和共情。电影给六组患者的家长安排了大量差异化的社会身份:单亲家庭、老夫少妻、离异夫妻、残疾人、外国牧师、公司老板……但在816病房里这些差异都不再重要,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患者家属。
我很喜欢电影里的一个片段:脑部长肿瘤的罗恒在被送入手术室前,信仰地藏王的罗恒父亲把自己和罗恒的脸都化妆成地藏王护法的样子,祈求地藏王保佑罗恒手术平安。在罗恒进入手术室后,816病房的牧师夫妻也来到手术室门口,一起向上帝祈祷罗恒能够平安。
《816》预告截图
在这个因为不同思想掀起众多纷争的世界里,至少在面对孩子时,人们依然能跨越种族、信仰和阶层的差异,去相互理解和支持,这多少会带给人一些希望和安慰。
尽管电影大多数时候都充满了活力和乐观,但也没有回避坏事的发生,尤其电影的结尾相当反高潮,不符合许多人的预期,但我觉得导演是在抗癌的主题里往前多迈了一步,没有单纯停留在鼓励大家乐观面对病魔上,而是上升到了对生死的讨论上。毕竟很多问题并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解决,人生无常,有时候坏事就是会蛮不讲理地发生,但这代表着我们付出的努力和度过的时光都没有意义吗?我相信并不是。
《816》预告截图
电影结尾有一段很有韵味的处理:伴随静谧安详的摇篮曲响起,同时银幕上开始回顾816病房的六个孩子出生时的场景。对于这个结尾,我自己的感触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这些孩子都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喜悦和幸福,他们也都以自己的方式认真活在每个当下,因此无论最后是否战胜病魔,他们都没白来这人间走一遭。